
“社保给你交着就行,公积金是额外福利,咱公司效益一般,先缓缓?”
“你刚入职,过了试用期再给你开公积金账户,这是行规。”
这些话是不是听着耳熟?不少打工人都被类似的说辞“安抚”过,但真相是:公积金和社保一样,是法律规定的强制福利。今天用几个真实案例,聊聊公积金那些绕不开的事儿。
一、案例里的“坑”:这些情况,公司都违法了
案例1:“刚辞职就发现,5年公积金全没缴”
王姐在一家设计公司做了5年,今年辞职时才发现,工资条里从没扣过公积金。她去找老板理论,对方说:“你当时签的合同里没写公积金,自愿放弃的。”
但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》明确规定:劳动合同里“自愿放弃公积金”的条款无效,只要存在劳动关系,公司就必须缴存。最终王姐通过投诉,公司补缴了5年的公积金,连本带利近10万元。
案例2:“试用期不缴公积金?法院判了‘必须补’”
应届生小李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,HR说“试用期3个月,转正后才缴公积金”。3个月后他离职,向公积金中心投诉,公司却辩称“试用期不算正式员工”。
法院审理时明确: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,必须缴纳公积金。最终公司不仅补缴了3个月的费用,还因“拖延办理”被罚款2万元。
案例3:“只按最低工资缴公积金,算不算违法?”
老张月薪1.2万,但公司一直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(2590元)缴公积金。他算了笔账:按规定比例12%算,公司每月少缴近1200元。
这里的关键是:公积金缴存基数应以职工实际工资为准,除非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,否则按最低工资缴就是“少缴”,属于违法。老张投诉后,公司补足了3年的差额。
二、公积金的“隐藏福利”:不只是买房能用
不少人觉得“不买房,公积金没用”,其实它的用处比想象中广。
1. 租房能直接提,每月最高能提好几千
在一线城市租房的小周,每月房租4500元。他通过当地公积金APP提交了租房合同,每月能提取3000元公积金,直接打到银行卡里。现在多数城市都支持“线上提公积金付房租”,不用再跑柜台。
2. 装修、大修房子,也能申请提取
老家房子漏雨,小陈想翻修屋顶,跑了趟公积金中心,凭村委会开的“房屋大修证明”,提取了5万元公积金。注意:不是简单装修就能提,需满足“房屋主体结构维修”等条件,具体可查当地政策。
3. 利率差能省几十万,这才是“大头”
同样贷款100万、期限30年,公积金贷款年利率3.25%,商业贷款约4.1%,算下来总利息差近20万。更重要的是:公司缴的那部分直接进你账户,比如月薪8000元,按12%比例,公司每月给你缴960元,相当于多了一笔“隐形工资”。
三、遇到问题该咋解决?分3步走,少走弯路
第一步:先查自己的缴存情况
通过“国家政务服务平台”明确了!“五险一金”中的公积金强制缴存!只缴社保不缴纳公积金,违法!或当地公积金官网,输入身份证号就能查:是否开户、缴存基数多少、公司是否欠缴。像案例1中的王姐,就是通过查询发现了5年的缴存记录空白。
第二步:先沟通,摆法律依据
拿着《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》第15条(30日内办理缴存登记)和第38条(逾期不缴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)跟公司谈,多数公司会忌惮处罚,主动补缴。
第三步:投诉渠道要找对,别拖延
– 直接打当地公积金管理中心电话(12329),说明情况并提交劳动合同、工资条等证据;
– 登录“12345政务服务热线”官网投诉,15个工作日内会有反馈;
– 若公司拒不整改,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,案例2中的小李就是通过这一步拿到了补缴款。
公积金不是“可有可无”的福利,而是打工人的“法定权益”。无论是刚入职的应届生,还是干了多年的老员工,都该多留意自己的缴存记录——毕竟这笔钱,本就该是你的。
本网站内容部分来源于用户投稿及网络转发,因信息来源复杂,无法逐一核实版权归属。如您认为本网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通过邮箱mail@weikekeji.com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核实后依法依规处理(包括但不限于删除相关内容)。转载请附带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renshebao.com/s/141.html